泸水:从“生态家底”到“发展红利”,让良好生态成为群众幸福生活常态

浏览量

近年来,泸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引领,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让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段,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4.99平方公里,分布着丰富多样的基因资源和动植物类群,有蕨类以上高等植物约1700种,脊椎动物1366种,有以“云南红豆杉、光叶珙桐”为代表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45种,以“怒江金丝猴、白尾梢虹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8种。

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高黎贡山纳入全国49个国家公园布局。据悉,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怒江拟建总面积4585.34平方公里,泸水段拟建面积848.16平方公里。

泸水市严格遵循国家公园创建总体要求,结合高黎贡山泸水段实际情况,全市组建8038人的森林和草原管护队伍,规划41条重点巡护线路,设立5个巡护哨卡,全方位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对象进行日常巡护管理。

“我们常态化开展巡护与专业化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管护模式,以‘人防+技防’双轮驱动,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与监测体系建设,2022年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泸水段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设置植被、植物监测样地14块、动物监测样线13条,布设红外相机500余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和生华介绍道。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基地

在珍稀物种保护上,泸水市还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探索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等保护措施。2023年8月,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基地动工建设,目前已建成温室育苗房、炼苗区、工具房等区域,并完成室外水电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对本土植物进行人工繁育、栽培。

“目前,滇藏槭、羊毛杜鹃、贡山波罗蜜、长蕊木兰、长梗润楠、滇桐等极小种群已在基地进行人工繁育、栽培,运用科学的保育技术,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所长田应平说。

怒江金丝猴 (历史影像)

怒江金丝猴 (历史影像)

滇桐

多尾凤蝶

白尾梢虹雉

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高黎贡山泸水段森林资源得到系统性守护,生态稳定性持续向好,截至目前,区域内已发现怒江金丝猴、白尾梢虹雉、滇桐等10余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印缅石蝴蝶、大理铠兰、中华双扇蕨、小果榆等一批野生植物新纪录不断刷新,怒江金丝猴数量从220只增长至360只,滇桐数量从2019年首次发现的17株到现在已发现148株,成为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滇桐植物种群的地区。

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让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迈向“全民行动”,泸水市积极将社区共管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动员和技能培训等,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截至目前,已有8000多名群众加入护林员队伍,成为守护高黎贡山的“绿色哨兵”。

今年是鲁掌镇三河村村民乔兴华担任护林员的第9个年头,他主要负责日常巡护、科普宣传等工作。“以前,村里滥砍树木、非法捕鸟的现象屡禁不止。”乔兴华回忆道,“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宣传与引导,现在村民们不仅主动爱鸟、护鸟,还会互相监督保护生态环境。”谈及护林员这份工作,他满脸自豪地说:“既能守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又能有一笔稳定收入,挺有意义的!”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物生态资源,泸水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力激活“绿色经济”,布设了总设计长度271.5公里的泸水市国家步道,串联起了姚家坪、风雪丫口、片马口岸、听命湖、三河等片区的文化、自然资源,让游客感受高黎贡山魅力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位于鲁掌镇的三河村,近年来以“331”产业发展思路,(“331”即种好核桃、花椒、楤木3棵树,草果、重楼、黄精3棵草和护好怒江百鸟谷1只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们积极创办“鸟塘”生态帮扶车间和鸟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21年,三河村“生态+旅游”带动“观鸟经济”发展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三河村村民袁开强和妻子便是这场生态致富实践实实在在的受益者,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小两口瞅准“观鸟经济”商机,开办了后谷农庄3号鸟家乐和鸟塘。“现在我们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游客,甚至国外的观鸟爱好者都慕名而来!平时我就带着客人去鸟塘观鸟、摄影,结束后再带他们回家尝尝农家菜。一年算下来,收入也能有三四万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袁开强乐呵呵地说。

“通过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观鸟经济’,聘用当地村民担任护林员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受益,而且切实提升了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主人翁意识。”和生华表示。

山愈绿,水愈清,天愈蓝,生态家底愈发丰厚,群众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泸水市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

“我们将持续打好工作前站、夯实发展基础、筑牢保护堡垒,让‘高黎贡山我来护、生态安全我有责’的保护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坚决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不断引导群众,让人人成为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受益者’,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参与的双赢,为高黎贡山的绿色发展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泸水力量’。”和生华坚定地说。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庆英 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