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1244”工作法,绘就“一老一小”幸福底色
泸水市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以“1244”工作法,扎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绘就“朝夕美好”幸福底色。
聚焦“一项任务”,压实关爱责任
一是“一把手”主抓。成立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泸水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一盘棋”推进。认真落实“留守儿童3256精心关爱”工作机制,探索建立“3+4+7”推动落实机制,市、乡、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儿童主任、村级协理员四支队伍每月定期开展巡视探访,确保全市“两留守一困境人员”“吃饭穿衣、生病治疗、出行活动、居家生活、心理健康、文化生活、维权守法”七个有人管。
三是“一本账”管理。采取“自下而上”摸底排查和“自上而下”比对核实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摸底排查,目前全市有“两留守一困境人员”11001人,做到“一人一档”。
构建“两张网”,筑牢关爱防线
一是织紧守护“夕阳”关爱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构建起“三边”(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与市、乡、村(社区)、组“四级”贯通的养老服务网络。建成了“1+1+N”养老服务体系(1个市级社会福利中心、1个老年养护院、6个农村敬老院和31个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乡镇覆盖率从22%提高到7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从23张提高到30张;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二是织密呵护“朝阳”保护网。建立1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一站式”保护中心、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少年法庭”、10个“反家暴服务点”、12个“青年之家”、58个“儿童之家”,153所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和86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推进“四个强化”,深化关爱服务
一是强化教育帮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学校教师、志愿者结对帮扶430名学业困难儿童。“一对一”配备乡村公益性岗位兼职人员81人,为117名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开展心理疏导142人次。
二是强化兜底救助。聚焦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开展探视巡访1680人次,将符合条件11057名困难老人、特困人员和困境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签订分散供养委托照料协议656人。
三是强化健康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10357人,自理能力评估520人,健康体检1090人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943人。为0-6岁儿童建档21735人,儿童健康管理5283人。
四是强化公益关怀。发挥“慈善+社工+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动作用,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累计为1485人解决生活困难,帮助情感缺失儿童实现248个“微心愿”。建设留守、困境“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示范站项目,启动“少先队员公益伴成长、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累计发放资金129万元,惠及850名留守、困境老人和513名困难学生。
抓好“四项行动”,提升关爱实效
一是“法律维权”筑堤坝。开展交通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拐骗、防溺水等安全防范知识进家园活动,累计开展警示宣传15场次,涉及8650人次,受理法律援助62件。
二是“利剑护蕾”护成长。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机制,开展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和食品检查64次。认真落实委托监护责任,签订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962份。
三是“纠纷化解”促和谐。挂牌成立婚恋纠纷调解室,排查化解纠纷73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34人次。
四是“网络净化”守清朗。建立健全儿童网络巡查机制、信息发布关键词预审机制、不良信息举报受理等机制,开展专项行动20余次,联合检查8次。
来源:泸水市委政策研究室、泸水市民政局